我叫小芳,土生土長台南人。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,不是什麼時事評論,也不是政策介紹,而是我家真實發生的兩岸婚姻故事。
故事的主角,是我哥哥小傑。
大約是2014年的時候,哥哥當時三十幾歲,還是單身。家裡的人難免著急,總是催著相親。不過小傑個性比較木訥,說實在的,台灣這邊介紹的女生,好像都聊不太來。
後來有朋友開工廠的介紹,認識了一位大陸福建的女生,叫做小玲。小玲個子嬌小,說話帶著一點福建腔,聽起來很有親切感。兩人一開始只是網路聊天,聊著聊著,竟然越聊越投緣。
第一次見面是在廈門,哥哥還特地飛過去。我記得那時媽媽還很擔心,問:「你確定人家不是詐騙?」結果反而是我哥在電話那頭很篤定地說:「她比誰都真誠。」
後來真的決定要結婚,家裡其實有點反對。說穿了,長輩們會擔心:
一方面怕文化不同,
一方面怕人家是為了身份或利益。
不過哥哥很有耐心,慢慢說服大家。最重要的是,婚後兩人回台灣定居,小玲真的用心學習融入台灣生活。剛開始,她不太會講台灣的閩南語,婆婆有時講快了,她就聽不懂。但後來不只聽懂了,甚至比我們這些年輕人還標準。
有趣的是,飲食習慣也有一些不同。小玲剛來台的時候,習慣吃比較油一點、重口味一點的菜;我們台南人愛吃甜,連滷肉飯都偏甜,她剛開始完全不習慣。現在倒好,她煮的紅燒肉竟然比婆婆還道地。
我最佩服的是她的適應力。從福建嫁來台灣,不只是換個地方,還要面對全新的親戚、鄰居、朋友。有時候社區媽媽們會小聲說:「那是大陸來的吧?」小玲都笑笑地不放在心上,還常常自嘲:「新住民也要努力當模範啦!」
時間久了,大家也就自然了。反而逢年過節,大家都期待吃她做的家鄉年菜:像是佛跳牆、梅菜扣肉,還有她帶來的福建家鄉小點心。
家裡後來添了兩個孩子,哥哥和小玲忙著養家,小玲也開始幫忙做網購直播,賣家鄉點心。我才發現,兩岸婚姻真的不只是夫妻之間的事,更是家族文化融合的過程。
說這麼多,其實就是想跟大家分享:
兩岸婚姻沒有那麼複雜,也不需要先入為主地去看待。
只要是真心相愛,無論是哪裡人,過日子才是最實在的。
有些人會問:「那政府方面有什麼幫助?」其實還是有的,像是新住民中心會提供語言課程、法律諮詢,孩子的教育也有專門輔導。但最重要的,還是家庭自己努力。
現在回頭看,當初的擔心與偏見,其實有些多餘了。家裡因為有了小玲,反而變得更熱鬧、更有趣,連我們這些做弟妹的都受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