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峽一線牽:聊聊兩岸婚姻這回事
大家好,我是阿志。身邊朋友常常問我:「阿志啊,聽說你堂哥娶了一位大陸新娘,現在過得怎麼樣?」其實這個問題,已經不是新鮮事,畢竟現在兩岸婚姻的家庭在台灣也不少了。
今天就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,和大家聊聊兩岸婚姻,從緣起、生活樣貌、到大家關心的問題,希望讓有興趣的朋友有個概念。
一、兩岸婚姻的前世今生
說到兩岸婚姻,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。那時候,兩岸剛剛開放交流,很多台灣人去大陸做生意、投資、工作。你想想,一個人在外地奮鬥,身邊如果有個人陪伴、照顧,感情自然就產生了。
早期很多台商娶的是大陸當地女生,特別是沿海城市,像是福建、廣東,甚至比較偏鄉地區。也因為這樣,慢慢形成了第一波「陸配來台潮」。
後來隨著時代變了,現在也有不少台灣女生嫁去大陸,尤其是認識大陸的高學歷、職場人士,這幾年反而成為新的趨勢。
二、兩岸婚姻長什麼樣?
大家印象中,可能會覺得兩岸婚姻就是「台商娶大陸老婆」。但其實現在情況比大家想像的更豐富:
台商家庭:老公台灣人,老婆大陸人,孩子兩地跑。
學歷職場型:兩邊都有高學歷、專業工作者,比如台灣女生跟大陸工程師結婚,反過來也有。
網路世代的愛情:透過交友APP、社群平台認識的也很多,現在誰還只靠朋友介紹?打開手機就有機會認識異地的另一半。
有趣的是,很多兩岸夫妻最後會選擇定居在台灣。為什麼?因為台灣醫療好、教育資源比較熟悉,而且社會相對自由、安全,對女性來說,這是一大考量。
三、生活中的甜酸苦辣
說真的,兩岸婚姻有愛情,也有現實。
甜的部分不用多說,兩個人互相吸引,願意為對方跨越海峽,這本身就是一種浪漫。不少朋友分享,陸配很會持家、照顧家庭,和台灣老公一起打拼創業,開早餐店、小吃店,孩子也乖乖唸書,日子穩穩地過。
但酸與苦的地方也不少:
文化差異:舉例,過年過節的習慣不同。台灣可能強調「圍爐」、「春聯」,大陸有些地方習慣包大紅包或做比較大型的年夜飯。平常吃東西也不太一樣,有些陸配比較吃不慣台灣偏甜的口味。
語言細節:雖然都是講中文,但用語不同。比方說,大陸說「手機充電器」,台灣講「充電線」,這種小地方有時也會鬧笑話。
身份與證件:這是現實問題。陸配要取得台灣身分證,要經過居留、長期居留、定居等好幾個步驟,而且還要體檢、財力證明,前後可能花五年以上。這段期間,如果遇到政策變動或家庭經濟壓力,真的不容易。
社會眼光:說實話,現在台灣社會比早期包容多了,但有些人還是會對陸配有成見,尤其擔心有些人是為了身份、福利才結婚。當然,多數夫妻都是認真經營家庭的,這點要給大家公平的看法。
四、政府怎麼幫忙?
台灣政府其實近年來針對陸配推出很多輔導措施,比如:
新住民中心:提供法律、語言、教育輔導。
中文學習課程:有些陸配剛來時普通話沒那麼流利,尤其是一些閩南語或客語地區,需要學在地用語。
家庭融入活動:像是親子教育課、社區聯誼,幫助陸配融入生活。
但還是有朋友覺得程序太多、太慢。尤其牽涉到工作權利、醫療保險時,陸配剛來的頭幾年,真的會有點不方便。
五、兩岸婚姻的未來?
現在的年輕人,對兩岸議題的看法比較多元。有人會覺得政治問題太複雜,不太想碰;也有人完全不在乎,覺得只要兩個人合得來就好。
我個人認為,兩岸婚姻會越來越自然。畢竟網路那麼方便,交通也方便了,台灣和大陸的距離,其實沒想像中那麼遠。
更重要的是,兩岸婚姻的子女會是新一代橋樑。他們從小就同時熟悉兩邊文化,未來無論是做生意、文化交流,甚至只是日常生活,都會比純本地家庭多一點彈性與選擇。
六、小結
說到底,兩岸婚姻就跟其他跨文化婚姻一樣,有甜蜜也有辛苦。但只要雙方真心相待,互相包容與理解,其實沒什麼好特別去區分的。
緣分這種事,無論從台北到高雄,還是從台灣到上海,走到一起都不容易。如果你身邊也有兩岸夫妻朋友,或許可以多給他們一點理解與祝福。
最後一句話送給大家:「有緣千里來相會,無緣對面不相識。」感謝收看,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,記得分享給朋友哦!
上一篇:五步驟教你輕鬆完成兩岸婚姻
下一篇:没有了!